苹果与宏达电的专利诉讼大战底牌即将在下周揭晓,全球科技业者正屏息静待。一位科技公司法务长表示,这场专利大战不但可能让全球智能手机产业洗牌,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宏达电输了这场官司,品牌可能从此消失。
在美国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奥斯顿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胡亦台表示,专利诉讼被视为一种商业手段,可能是要钱,也可能是要市场,苹果应是希望宏达电退出市场,「这是场拚个你死我活的战争」。
今年7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判宏达电侵犯苹果两项专利权,宏达电首战失利;宏达电旗下S3反控苹果也吞下败绩,下一个关键点要看12月6日苹果告宏达电的最终判决,若是无法翻盘,ITC将可禁止宏达电手机输入美国销售。一旦手机在美被迫下架,产品库存和营销费用形同丢进水里,宏达电品牌王国根基恐将动摇。
去年3月,苹果对宏达电提出第一次侵权告诉,宏达电执行长周永明接获被告消息时,第一个反应是惊讶。周永明表示,宏达电被卷入专利诉讼的风暴,是经营品牌成功的后遗症。
欧美国家对智财权相对重视,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在新技术研发完成的第一步,通常立即送件申请专利,台湾科技业自代工起家,历史文化与产业背景使台湾在专利战上相对弱势。国外专利大鳄来势汹汹,更凸显台湾专利布局三大不足。
台厂罩门 布局有三不足
第一、台湾软实力不足。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暨台湾科技法学会理事长刘尚志表示,台湾政府并没有把「制造经济」升级为「知识经济」,时至今日,整个台湾的社会、文化、法律和经济思维,还是停留在过去成功的硬件制造经验。
第二、经营者对专利的认知不足。台湾业者多半很愿意砸钱投入技术研发,但对花钱申请专利却比较保留,认为不过就是一张纸(专利证书),「但当企业面临诉讼时,就会发现这张纸有多么重要」,理律法律事务所律师蒋大中认为。
宏达电2002年推出全球第一支使用触控屏幕的智能型手机,远早于苹果在2007年所推出的iPhone。但因苹果在iPhone上市的前二年就开始累积专利,因此这几年的手机专利大战,反由苹果取得主场优势。
第三、企业资源不足。美国大企业每年拿营收3%至5%做专利研发,这还不包括申请专利与诉讼费,台湾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多半把法务部门当作成本单位。
巨额的诉讼费也让台厂大叹吃不消。奇美电法务长田正人表示,在美国诉讼,光一个专利就要200万到300万美元律师费,一个诉讼往往包含很多专利,在地方法院打完第一审至少要花2,500万至3,000万美元。
多数台湾企业对专利布局的观念只想到如何规避侵犯人家的专利,而不是把专利当成防御武器,更不用说主动发动攻势。面对苹果猛烈攻势,宏达电反守为攻,倾力打造「专利五箭」,箭箭都要射穿苹果心。
做法保守 丧失主场优势
周永明射出的第一箭是祭出专利反告。宏达电请来美国西岸最贵、有「英特尔御用律师」之誉的专利律师尼斯特(Robert Van Nest)操盘,据传时薪高达1,N200美元。面对苹果,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对内宣示,一定要打赢官司,诉讼费用无上限。
第二箭是强化专利军火库。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统计,2004年至2007年间宏达电专利申请数量微乎其微,但2008年至今累积有数十项专利。相较苹果专利扎根于触控、使用者接口等设计,宏达电锁定多媒体应用端,另辟优势战场。
第三箭则是与同业结盟。这场大战的背后其实是苹果与Google两家大厂在智能手机产业的较劲,在这场代理人战争,宏达电的成败,投射出Google阵营的前景。
因此Google砸下125亿美元,并购拥有1.7万项专利的摩托行动公司,将具有攻击性的强效专利,低价卖给宏达电,回击苹果。「这让我对宏达电在专利诉讼风暴中的表现更有信心」,王雪红表示。
第四箭是产品回避设计。美国专利局通过「滑动解锁手势」成为苹果专利,苹果地雷又添一枚。好在去年起宏达电产品就已规避,设计和苹果不同的解锁方式。
最后一箭是扩大专利团队编制。宏达电2009年前智能财产及法务部门相关人员不到20人,近年来超过40人。
不过,苹果毕竟只是手机领域的新进者,很多拥有通讯基础专利的老字号大厂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等都还未对宏达电发动专利诉讼,未来宏达电还会面对更多的专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