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国知动态>业界资讯>正文

国知原创:用在防疫第一关口的利器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体温检测是防疫的第一关口。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设备由于能实现远距离(可达数米)、非接触式、多目标同时进行体温检测,是在公众场所甄别发热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不仅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测量速度快、精度高,成为重要的疫情防控利器,广泛使用在医院、车站、机场、口岸、商场等需要快速筛检人体体温的场合。
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根据自然界中一切高于绝对温度的物体都辐射红外线,利用红外探测器探测目标、背景以及目标各部分之间的红外热辐射温度的差异,并将差异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的热辐射,根据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可以通过热辐射计算出对应的温度。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就是首先利用红外成像仪将被测物体成像,再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传送到计算机中,利用后处理软件计算出图像中温度最高点处的温度。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务院于1月30日印发了《关于组织做好红外体温筛检仪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中明确将红外体温检测仪纳入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一时间,国内外红外热成像企业,如美国的菲力尔(FLIR)系统公司(以下简称菲力尔)、国内的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立科技)等纷纷驰援新冠肺炎阻击战。目前,在北京南站、西单站、将台站等地铁站已经安装了FLIR A3xx系列红外热成像仪,在成都地铁站安装了FLIR T600红外热成像仪。上千台高德红外所生产的红外体温快速筛查仪已经安装到了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川、云南、安徽等全国多地的医院、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而大立科技也被工信部列入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重点供货名单。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领导者—菲力尔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由于成本高昂等因素的限制,仅限用于军事领域。1978年,菲力尔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成立,同年6月26日,菲力尔提交了一项名称为“电视兼容热成像系统”的专利申请,并在1982年9月14日获得专利权(US4349843)。该发明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大大减少了所需要的检测器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热成像系统的成本。从此,菲力尔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菲力尔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企业,其推出的FLIR Exx系列和 T500系列专业红外热像仪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的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如今,菲力尔被认为是红外热成像领域全球技术最领先的公司。

FLIR Exx系列

FLIR T500系列


从菲力尔成立之初就立刻申请专利可以看出,菲力尔非常注重对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
从公开的专利申请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菲力尔在全球不同国家的专利申请共计1107件。据菲力尔的官网介绍,其产品已经在全球60余个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菲力尔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在海外市场的专利保护。菲力尔在1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专利申请,专利申请的主要地域在美国(524件),其次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83件),再次是中国(144件)、欧洲(83件)、加拿大(26件)等地。可以看出,中国是菲力尔最重视的海外市场。

国内红外热成像技术企业—高德红外和大立科技
高德红外成立于1999年,专业从事红外热成像系统研发、生产、销售。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期,高德红外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2013年,高德红外实现探测器国产化,核心器件不再受制于人。
大立科技前身是1984成立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2001年完成改制,是专业从事红外热像仪系列产品、安防监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连续多年入围国家质检总局“热成像式红外体温测量仪”采购名录。大立科技199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一体化红外热成像仪DL201,2014年实现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全面量产。
从公开的专利申请数据来看,高德红外从2006年提交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到目前为止,在全球不同国家的专利申请共计238件,主要分布在中国(228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4件)、欧洲(2件)、美国(4件)。大立科技从2003年提交第一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到目前为止,仅在2010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1项PCT专利申请,其余68件全部为中国专利申请。
产品未动,专利先行。从专利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菲力尔在中国布局了大量专利,已经在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国内企业面临激烈竞争。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的产品已经出口海外,但在海外还远远没有足够的专利技术“保驾护航”,未来可能面临专利风险。
虽然从专利的数量和地域分布而言,高德红外和大立科技还无法与菲力尔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晚于菲力尔二十年之后起步的中国红外热成像企业,正在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积累自身的创新技术。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储备,迅速增扩产能,竭力驰援防疫一线,体现了中国企业特有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大规模制造能力。可以想象,疫情之下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激发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